任何一種疾病,都有它的自然發展病程。而病患所接受的醫療將對它的自然發展病程造成干預,決定病患的最終結果。良性的干預,病患將痊癒;相反的,將使病患產生所謂的醫源性併發症(iatrogenic side effect)。腦內疾病以外科手術治療時,從頭皮向內以至腦內組織的手術過程,都會形成醫源性手術外傷(iatrogenic surgical trauma),不夠嚴謹的術程將可能產生程度不等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危及生命。微創開顱手術的研究目的就在於減少這種醫源性的手術外傷。
歷史沿革
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最早的記載可推到紀元前460年出生的HIPPOCRATES的時代。他是哲學家兼醫師,在他記載的醫學筆記中一再的提到"Primum non nocere"(拉丁文),翻譯成英文大意是"First of all, do no harm"。意思是說HIPPOCRATES已經注意到治療疾病必須採用越無傷害的方法越好,否則其方法可能會導致比疾病自然過程更嚴重的後果。
早期的大開顱術
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有真正的開顱術用以治療腦內疾病。早期的神經外科醫師如HARVEY CUSHING, WALTER DANDY等習慣上做大直徑的開顱手術,這是基於下述的理由:一、由於診斷技術尚未發達以及對疾病的忽視,顱內病灶如腦瘤、膿瘍常常在診斷出來時都己經長得很大,大的開顱術才足夠治療。二、當時的手術用光源能量不強,必須較大的開顱術才能使光線照亮深部的病灶。三、當時手術器材大多為一般外科醫師設計,材質本身較為粗糙而不精細。四、當時手術常須一位主刀及兩位助手,須要較大的開顱術才能讓六隻手同時動作。由此可以想見早期的大開顱術,病患因為醫源性外傷所造成的併發症應是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