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

貫徹責任制不代表晚下班:那些英國工作教我的事 (本區共瀏覽次)


資料來源: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8124/?fb_ref=fb_plugin

  貫徹責任制不代表晚下班:那些英國工作教我的事

TJ 2014/03/10 發表於 • 國際 • 職場

我在倫敦的第一個工作
我永遠記得人生第一次在早上9點搭維多利亞線,發現真正的倫敦人和觀光客的臉孔確實不同的那一天,那是我在倫敦的第一個正式工作。話雖如此,看得卻也沒有很清楚,因為上下班時候的倫敦地鐵禁止眼神接觸,出站的時候更不能刷卡刷不過,造成人龍堵塞是可恥的。

但是進了辦公室就不同了。

從很有趣還打錯電話的大樓警衛開始,每一個人都對我好好,帶著我在錯綜的建築裡走、打電話叫IT來幫我弄電腦帳號、介紹環境、領我到餐廳吃午餐。吃飯時一起聊著台灣出版社和繪本市場的人,後來一問才發現那是一個部門的主管。

下午,介紹我這個工作的人回來了。我們又討論了更多,拉著椅子在旁邊聽小組開會然後簡單的自我介紹,遇到的每個人都很親切的說嗨你好。我有偷看,好像沒有人上班的時候在用Facebook。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段期間我沒有幫他們泡過一杯茶。來到這個工作之前,原本以為工作就只是打打雜掃掃地泡泡茶,沒想到第一個任務就是出版社直接相關的工作。有作家來開會的時候我都會大叫說「茶我來泡」,但是他們都很堅持自己來。

我在那裡做的是參加開會、幫忙算國際訂單、寫退稿信、想新書的行銷策略、藝術總監很忙的時候幫她對色表、玩一個給小孩的繪本電子書然後寫感想、看動畫然後找出問題。硬要說最最苦力的工作,應該是把一個書架的書全部按作者編排擺,即使是那樣的工作也非常有趣,圖書館學。

很多人都說倫敦是個生吞活剝的地方,但當時卻覺得或許在對的產業、對的人帶領之下,倫敦可以是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歐美的公司請一個人來就是要用他,想要知道他的能耐,要取之於他,所以會讓他做不同的工作來激發他的潛能。這裡的公司會讓你參與討論,不斷問你的意見,即使你只是個實習生。

我一直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候,一位資深的同事說:「有這些年輕人真好,能把他們的新點子帶進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真正的價值。

英式用詞和管理特質
網路流傳著一個英國人說的話和真正想法的對比,像是當一個英國人說"Very interesting"其實表示他不喜歡、"That’s not bad"表示他覺得非常好、"By the way"其實是最重要的部份等等,雖然很多是刻板印象而且在年輕人身上愈不易見到,不過在職場之中卻貫徹得十分完全。

有一次藝術總監在改稿的時候,因為美國編輯那邊要求要讓內容用字「更接近美國市場」,結果不但文句不美了連版面都變得亂七八糟,一邊改她一邊說嘟噥著"That’s a very interesting use of words",在這裡真正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了。

曾經我也看到一篇文章,說有個人的小孩在英國念書時餐廳打工摔破盤子,老闆不但沒有罵她,還關心她有沒有受傷,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在國際業務那邊支援的第一天,緊張又因為先前一直寫論文久沒上工,有點戰戰兢兢,不斷的發生像是單子漏打之類的失誤。

雖然送出前都會請supervisor來看過所以並沒有造成實際上的傷害,不過當我續三次在同一個地方漏打一個數字之後,連自己都覺得無地自容,但是supervisor還是一直溫柔的說沒關係然後告訴我怎麼改,終於慢慢的愈來愈上手,每次要修改的東西也越來越少,到最後她只要來按送出而已。

午餐大家在聊天的時候,我半開玩笑說我去都是在擾亂supervisor,因為我什麼都不會,她說她當初來實習的時候也是什麼都不會,就是有人慢慢的帶著她,她才能像今天一樣。我覺得這就是一種信任和耐心,有些管理者新人一進來就先罵一頓來展現神威,但反而挫了新人的信心使他未來綁手綁腳,若是用耐心和細心給一個人機會,有潛能的人自然就會用實際的工作成效回報。

這就是在英國,或是在西方國家工作的特別之處。

雖然如果把兩個英國的特質綜合起來,我覺得在我還亂七八糟的時候她內心一定很討厭我,像是當時在改掉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後,她說“That’s perfect”的時候。

台灣人在世界的競爭力
實際和英國人工作一陣子,會覺得台灣的年輕人競爭力真的不差。當然他們要找的強者那真的是厲害到無與倫比,不過就整體水準而言我們即使沒超過他們,也幾乎能和他們平起平坐了。

至少就我身邊認識的台灣朋友們而言,在專業和工作態度我們真的不會輸他們。

說專業其實有點過頭,畢竟剛入行時候的工作並不會有太多太深入的事情,然而和他們聊天或是一起進行一些比較複雜的工作時,我真的覺得台灣和英國年輕人的知識能力實在差不太多。這不是說我們有多聰明他們多笨,我講的是在一個1990年前後的年齡階層裡,不論英國人或是台灣人,該知道的那些都差不多,並沒有像傳說那樣每個外國人都是天才。

專業齊頭了,再來就是工作態度。

在英國寫論文的時候曾經在一個媒體座談會幫忙當runner,雖然時有些有趣的內容,但其它時候也是枯燥無趣又累的,特別這種no pay的工作往往主管忙得亂七八糟,runner不找事做的話卻會很閒很閒。我一直很感謝當初大學有個同學跟我說過「開始一個新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找事情做」,所以我一直到處跑,想辦法把交辦的或是可預測要交辦的事都弄好,這樣當他們一下指令我就能當場變出東西來,我知道我大部分的台灣同學們也都有這種態度。

反觀很多英國當地的大學實習生雖然一開始興致勃勃,到後來累了無聊了,即使負責人東奔西跑,他們如果沒有被指派任務的話就只坐著休息聊天,還有幾個甚至活動還沒結束人就不見了。我一直記得一次有個來賓的信用卡不見,英國學生聽到了就坐在那裡,或是說著「天哪怎麼會這樣」,沒有人想到去問十公尺外的吧檯櫃台有沒有撿到。

我覺得不只是我,任何有腦的台灣人都會這樣去問,事實上他們也真的撿到了。

雖然說起來很像是在幫大老闆和傳統價值辯護,但我們的禮貌和能吃苦在西方的產業裡真的是一個很大的獨有競爭力。我的意思不是說因此我們就該領22K然後當老闆的狗,台灣不公平的地方不是用人而是薪資,同樣的人才在國外可能會被看見被善用,在台灣卻往往被覺得理所當然用完就丟,這才是我們氣憤的地方。

台灣的年輕一代就整體而言有基本的必備專業、有良好的工作態度,要是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加上不閉鎖勇於開放展現的個性,雖然英國各個產業裡的最上層都被世襲的Oxbridge給掌控難以跨入,但在一般的工作環境裡,我們台灣的年輕人真的可以很有競爭力。我相信這個道理也同樣可以運用在歐洲、運用在美國。

英國人都幾點上下班?
大家身體力行的在台灣加班。

我看過有朋友在Facebook上發「哇今天八點就下班了真幸福」的狀態;有週六週日在辦公室的照片打卡,然後傳說國外都不會這樣子。我當時就很懷疑到底是不是真的。

實際走了一圈之後我可以證明那大致沒錯,不過也端看是哪個部門。

當我在倫敦一間繪本出版社工作的時候,十幾個人的編輯部號稱早上九點半營業,但我每天30到35分進去的時候都是第一或第二個到的,剩下的人多會在十點前到齊。五點左右辦公室裡的人會開始稀稀落落的下班,有些甚至四點多就走,當然也有偶爾趕工到七、八點的時候,但那是極為少數。很多人禮拜一都會公休。

當然可能也因為那裡多是大尾的編輯,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愈高階的往往愈晚下班,像編輯部的總監幾乎都是最晚下班的。

然而Sales的部門就不同了。

同樣的時間到公司,我在Sales支援的那幾天留守的另一個人永遠都比我早到,即使回編輯部後上班時經過那邊也都是早早坐滿的。他們快六點的時候開始零零落落的下班,我在sales的時候六點十幾分supervisor都會說「誒誒誒你幹麼還不回家」。

支援的那兩天我大概都是六點二十走,她則是留著繼續弄,行銷人真命苦。

然而他們的責任制卻也進行的很徹底,是真的做完就會回家不會虛偽的留著裝忙。即便如此,我個人判斷即使是極端值也是「朝9:10、晚6:40」。

每次他們說我可以回家的時候,我都想跟他們說因為台灣員工都有天然的奴性所以我走不了。

從小到大我們習慣了要大官長輩上司都走完了之後,我們才能露臉才能回家,在台灣的職場好像主管還在忙、下屬卻回家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英國企業的觀念是你只要把事情做完就行了。不過做為一個台灣人,我都還是會東摸西摸等帶我進來的那位主管下班,剛好我們又搭同一條線的地鐵所以常常一起走。

雖然,我可以拍胸脯保證,他們完全不在乎這種事情,但是有一天我們在討論CV的時候,她對我說「你很hard working」,我完全知道為什麼在她的眼中我是個hard worker。對一個主管而言,員工做完事下班是專業,員工等主管下班是人性,即使在專業當道的企業環境裡,有照顧到人性那一面的員工,還是稍微討喜,是有用的。

畢竟到頭來,主管們都還是人。



開始留言:(注意!!!留言請勿超過300字)

言者: 性別: 年齡: 星座: 地區: 心情:

 

連結: 密碼:       


分享funP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plurktwitter

這是本區第49篇貼文  貼文時間: 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 22時52分18秒   小編:MagicLin in 新竹市 歡喜貼文

最新更新頁面 上一層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到本頁頂端 

|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