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

<問題> 你以為你懂,其實…… (本區共瀏覽次)


資料來源:http://forum.businessweekly.com.tw/topic.aspx?fid=62&tid=18507&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

  
凌帠的管理世界 #1樓 發表於2014-04-08 18:12
推薦部落客碩士

你以為你懂,其實 「滿瓶水不響,半瓶水響叮噹。」有豐富知識的人大多謹言慎行,而大談闊論的人卻經常是一知半解的。愈容易理解的未必有道理,愈合乎常理的也未必是真理,每 個人都容易選擇相信自己聽得懂的事情,而抗拒自己聽不懂的事情。專家經常提供兩極化的見解,但卻各自有其堅持,所以你以為你懂,其實……。


邏輯說得通,道理未必就通
學過 吉他的人都知道,C和弦是由Do、Me、Sol三個音所組成的,因為這三個音在一起的時候聽起來特別和諧,所以由一個音(根音)和上三度、五度的三個音所 構成的和弦就稱為之「三和弦」。那麼,同樣的道理,七和弦就是由七個音所構成的、九和弦當然就是由九個音所構成的、……其餘依此類推,只是奇怪的是,怎麼 我們好像從來都沒聽說過五和弦?


這個說明聽起來似乎還滿合乎邏輯的,應該有不少人都會這樣認為,但如果是說給真正懂樂理的人聽,就恐怕要把人家的大牙都要給笑掉了!其實除了三和弦的說法是對的外,其他的說法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事實上,七和弦是由四個音按照三度關係疊置所構成的、九和弦則是由五個音所構成的,這些和弦為什麼跟三和弦不一樣呢?


為何不一樣並不是重點,重點則是——並不是所有合乎邏輯推理的事情都是對的。大家經常很容易用簡單的邏輯去推論自己其實並不懂的事物,而不願多花點時間精神去深入瞭解,只要自己覺得合情合理,就很容易說服自己去相信。


資深的人說的未必是對的

在一場新創公司邀請知名創投的投資說明會上,各新創公司一一仔細地說明自家研發產品的技術、市場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好吸引創投的青睞,投下足以支撐未來研發所需的救命資金。

跟各家創投前輩們一起參與這場說明會的張經理是個創投界的新兵,雖說才剛踏進這個行業,但在職場上卻早已是個沙場老將,有著豐富的職場歷練,也曾領導過整家 公司的發展。參與這場盛會最令張經理困擾的,就是有些新創公司所屬的產業是張經理從來沒接觸過的,根本就聽不懂他們在說些什麼,這個投資評估該怎麼做,還 真令人頭疼啊!

會後主辦單位提供餐會,張經理有點食不下嚥,正傷著腦筋就聽到同桌某創投前輩開始對今天各新創公司的產業特性與技術發表評論,還特別點出評估時要注意的地方與成功的關鍵點等等。張經理一聽到這些精神馬上就來了,飯就暫且先別吃了,專心地聆聽著。

真是太感謝這位前輩的指點,張經理連續聽了好幾個產業的發展與評估關鍵,講得實在是太有道理了,心裡默默地感謝著,自己還真是幸運,可以一口氣吸收別人多年 的經驗。正聽著聽著,這位前輩開始講到了張經理過去待了十多年的產業,這是張經理最熟悉的領域,也是會來參加這場說明會的原因,但怎麼這時聽到的內容似乎 有點刺耳,張經理眉頭漸漸地都皺在了一起,……這個產業,根本就不是這樣嘛!

經過了半年多的努力,張經理逐漸對各個產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回想起當時那場投資說明會中前輩的分析,頓時覺得十分可笑。當初怎麼會那麼容易就相信別人的說 法,還覺得真有道理,其實那一整個都是狗屁不通、胡說八道,但這還好,最令人沮喪的其實是,怎麼就連同行前輩的話也不能相信,那又該相信誰的話才好呢?

張經理在這半年多中還發現了另一個現象,就是在說明會中經常發問、提出質疑的人,多半是屬於對該產業或技術一知半解的人,而真正懂的人卻幾乎不會問問題,奇怪了,這又是什麼道理?

這回張經理可是學到了教訓,直接去問自己公司中能力最強、最資深的同事。原來,有經驗的人會私下再找他有興趣的公司做更深入的了解,因為在會場上談到的經常都是表面的東西,有些細節與關鍵在那種場所是不宜也無法深談的;再者,懂愈多的人其實會愈謙虛,愈不容易驟下判斷,許多事情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清楚的,自己也未必做好準備,又何必跟著大家瞎起鬨呢!

其實張經理最慶幸的是,幸好當時聽對方講到自己熟悉的產業時發覺事有蹊翹,因此就沒有把對方的話照單全收,並時時提醒自己要小心查證,否則要是依照這些錯誤的資訊去做投資評估,只怕這份工作遲早是會保不住的。

要懂多少才叫做懂

在駭客的世界中,只要是網路連得上的裝置,就沒有攻不破的,其關鍵只在於——你的技術有多高超。就像小偷開鎖一樣,無論多難開的鎖,只要你夠懂,都能被破解。

某公司資訊部門主管想請軟體工程師修改某個系統,工程師研究了一陣子,認為這個系統程式寫的方式有很大的問題,恐怕改不動。但當其離職後,接手的是一位更資 深的工程師,主管本來也不抱什麼希望,只是想說試看看,就請他試著修改這個系統,結果沒想到不到三天的時間系統就改好了,根本就沒一點困難。資訊主管還真 是感嘆,同一個系統,同樣是專業人員,但因為技術層次的不同,得到的答案竟是如此的大相逕庭。

有家醫療器材廠的組裝線常因桌面材質問題,造成產品的污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產線,始終得不到有效的解決。有次某顧問應邀來廠協助品質事宜,看到了這個現象,立刻就提供了解決方式。

「這問題其實並不大,也不難解決,只要把桌面改用不銹鋼就可以了,有很多工廠都是用不鏽鋼的,不會有問題。」

採購很興奮的立即找來廠商處理,沒多久整條產線就煥然一新,換上了閃閃發亮的不銹鋼桌面,但這個新鮮感都還沒消退,問題就發生了。當作業員上線操作後不久,就發現怎麼狀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比過去還更糟,怎麼會這個樣子?難道顧問會騙人!

大家研究來研究去,反覆做了不少次各種測試,最後終於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就是這個顧問根本就是胡說八道,隨便講個解法,害得公司多花了這麼多成本,更火的是,還要再多花一筆錢去把桌面給改回來。

這件事這樣就過去了,經過了一段日子,工廠的品管主管離職了,來了位過去曾待過鋼鐵廠的新主管,於是桌面汙染的問題又再度被提了出來。

新主管一看到這個問題,馬上就提出可以改用不鏽鋼的作法,這時大家不假思索的立即提出反對,就把過去發生的故事給說明了一遍。這位新主管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就請採購把當初的採購單找來,仔細一瞧,嘿嘿!原來如此,就呵呵呵的大笑三聲,大聲的說:「你們買錯了。」

怎麼會買錯,採購主管不解的說:「我買的明明就是不銹鋼啊!」

沒錯,這些通通都是不鏽鋼,只是型號不同罷了!搞了半天,大家才知道,原來不鏽鋼還有型號之分,不同型號的組成成分不同、特性不同,更重要的是價格不同。

採購人員為了善盡職守,所以買了最便宜的不銹鋼,還以為自己議價能力強,幫公司省了不少錢,結果卻是因小失大,反倒害了公司,更糟糕的是因此而誤會顧問,讓顧問蒙上了不白之冤。因此,即使是對的事情,卻常因為不對的執行,而造成錯誤的結果,再據此來否定事情本身,因而累積了錯誤的經驗。

專業人士的見解經常不一致

在一場非善意的購併中,張經理與對手廝殺得難分難解,只要稍有閃失,就可能造成數億元的損失,雙方你來我往,各出險招,幾乎是遊走在法律的邊緣,無所不用其極地想打敗對方。

這是一場法令的戰爭,看誰對公司法及購併相關法規更熟悉、更了解,誰就有機會勝出。為了要贏得勝利,張經理可是網羅了不少這方面的專家,其團隊就包括了三位四大事務所的知名會計師與兩位各自專精不同領域的律師,這樣的團隊讓張經理充滿了信心,但問題竟也在此。

在購併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個法條的規範影響甚鉅,但眼前張經理所遇到的情況在法條中並無明確的說明,這可傷腦筋了,趕緊找律師及會計師們來共商對策。經過幾 天時間的討論,大家也找遍了相關的資料,最後,這麼多位專家所組成的團隊,竟然做出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大家分成了兩派,各自都講得有道理、有邏輯、有依 據,但就是對決策者毫無用處,因為連專家的看法都兩極,那這要怎麼做決定啊!

張經理最為難的其實還不是如何做判斷,張經理最驚訝的其實是,怎麼就連白紙黑字寫下來的東西,在這群最專業的人士眼中,竟然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讀,那以後遇到問題還可以倚靠誰呢?

其實,張經理過去跟會計師、律師都有很深、很長久的往來,知道這些專家也是人,並不是不會出錯的。所以每次有問題要請教,在對方答覆時,都一定會請對方提供 所依據的法條或根據。因為有時會計師或律師回答問題時,只是憑藉著自己過去的記憶,而記憶經常是不可靠的;也有時是因為沒注意到法令的最新變動,提供的答 案也常是錯的。張經理過去因為在這上面吃過虧,所以都會特別注意這些。而這次卻發生兩派專家完全相反的見解,則又更上層樓了,這使張經理對專業人士的判斷 就更加謹慎了。

專家的話通常只能當參考

張經理再度驅車前往工研院,這個星期已經是第三次跑工研院了。為了一個高科技的投資案——這個技術可是非常的新,國內幾乎沒幾個人懂——張經理只好苦尋專家,協助評估。

連續找了幾位這方面的專家後,得到的結論大致上都是對這家公司的技術給予負面評價,認為這個技術問題很大,不會成功的,這個案子當然就束諸高閣了。

經過幾個類似的案件,張經理發現這些技術專家對技術判斷的錯誤率還真是不低,更有意思的是,張經理也同時接觸了好幾件技轉(企業向研究單位買技術)的案子, 呵呵!竟然沒有一件是成功的。這還不是特例喔,而是一般普遍的現象,可是,這些專家不都是專業中的專業嗎?怎麼會發生這樣的結果呢?

當慢慢接觸多了,張經理也漸漸的了解其中的道理。一個商品要成功,其實是有許多面向的,而技術只是其中的一環,即使是非常高科技的產品,技術也經常佔不到過半的影響力,通常還需要考量成本的控制、市場的接受度、市場需求與行銷方式……等等。

愈專業的人愈容易單從技術角度狹隘的來看事情, 所以技術層次高,並不代表需求也會跟著提高,技術能力強,也並不代表著競爭力就強。更糟糕的是,這些從事研發的專業人士(尤其是教授博士們),經常自視甚 高,瞧不起別人的技術,常會貶抑與之不同的技術,所以去請教這些專家們,得到的答案當然就不可盡信之,只能拿來當參考了。

那為何企業跟這些技術專家技轉的產品或技術,卻很少成功的案例,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知道這些技轉的技術一定是經過驗證絕對可行無庸置疑的,之所以技轉失敗,問題則是出在這些都是在實驗室手工做出來的東西,企業技轉後,可是要自動化量產的,這可就完全套用不上了。

用技轉來的技術生產,成本太高、速度太慢,到市場上毫無競爭力,所以企業還要再多花一大筆錢、多費一大段時間,繼續研發量產技術。而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幾乎是要重新研發,所以有時到了真正量產時所用的技術,已經跟當初技轉時有著很大的差距了。

這些技術專家所講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也不是他們的專業度不足,而是角度的問題。你想知道的是到底能不能賺錢,卻去問技術好不好,這兩者看似有高度的相關,但其實卻未必如此。

這現象也不只發生在詢問的人身上,專家更容易發生月暈效應(Halo Effect),以為自己很聰明、很懂技術,就擴大到以為自己什麼都懂(我們李大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最佳典範)。這點只要去竹科路上隨便問一下,就可以知 道,其實竹科有一大堆生活白癡的科技博士,問他技術問題是無人能敵,但一問到生活常識,其回答令人吃驚的程度,可是會讓大多數的人下巴都給掉了下來。

你以為你懂

每個人都容易選擇相信自己聽得懂的事情,而抗拒自己聽不懂的事情,可惜的是經常對的事情需要複雜的說明,而簡略草率的錯誤推理卻最容易讓人明白。一個不懂專業的老闆,最不容易接受專業幕僚的建議,不懂的人最容易接受不懂的人的意見,真正懂得的人,卻很難用很簡單易懂的語句來說明,因此就常導致群眾的盲從,才會需要一個優秀的領導人,不管企業或是國家都是一樣。

自以為是專家的未必是專家,愈容易理解的未必有道理,愈合乎常理的也未必是真理,就像過去一直以為地球是平的一樣。當你知道得愈多、懂得愈多後,才會覺得自己懂得的事情還真是少得可憐,因此,對於一件事情又怎敢驟下評判呢!


以上文章獲《凌帠的管理世界》授權轉載,與商周討論區讀者們分享。



開始留言:(注意!!!留言請勿超過300字)

言者: 性別: 年齡: 星座: 地區: 心情:

 

連結: 密碼:       


分享funP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plurktwitter

這是本區第47篇貼文  貼文時間: 2014年4月13日星期日 23時31分46秒   小編:MagicLin in 新竹市 歡喜貼文

最新更新頁面 上一層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到本頁頂端 

|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