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

同群效應 (本區共瀏覽次)


資料來源:http://wiki.mbalib.com/zh-tw/%E5%90%8C%E7%BE%A4%E6%95%88%E5%BA%94

  同群效應

目錄
[隱藏]
1 什麼是同群效應
2 同群效應的例子
[編輯]
什麼是同群效應
  顧名思義,“同群效應”就是中國古語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反映了人們在面對市場選擇時,其並非單獨面對一個市場來做出自己的最優化決策,而是會受到周圍同樣地位人群的影響,從而使自身的行為和行為結果發生變化。

  同群效應,一般被稱為 “peer effects”,在一些經濟學著作里,也被叫做“social capital”、“contagion”、“neighborhood effeets”或者“peer group effects”(Dingand Lehrer,2006)。它所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到價格、收入等個體自身經濟利益的激勵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他周圍的與他相同地位的其他人影響。Winston and zimmerman(2003)曾給出同群效應的定義,他們認為:若一個人的行為受到一個或多個其他人與自身相互作用的影響,就可以認定同群效應是存在的;而這裡的“其他人”必須是“同群者”(peers),即是說,與這個人處於相同或相似的地位上,所有人處在一種平等關係里。

  它在經濟學上的意義是擴充了經典經濟理論,在考慮個體與市場之間的對應互動關係之外加人了 “同群者”的影響;而在現實層面,這項理論有著更為重要的實踐意義,也因此引起了西方經濟學家們的高度關註和廣泛爭論。

[編輯]
同群效應的例子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Camhne Hoxby於2000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論文,通過以一個地區的河流數量為工具變數進行分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河流越多——即學區越多,公立學校競爭越激烈的地區,教育質量越高。這一論點的提出在美國引發了廣泛而激烈的爭議,同時,也引起了美國共和黨的強烈興趣,並以此為基礎,提出“需要對美國基礎教育進行重大改革”的政策,作為其競選口號之一。Hoxby本人也受到美國政府的聘請,參與到與美國教育改革相關的經濟政策研究中來。

  以上Hoxby的理論正是以同群效應為主要依據的,從中我們可看出:人在面對選擇時,會受到周圍同群人的影響,從而使自己的選擇結果發生改變,這樣我們應該跳出同群人的範圍,多方面考慮進行最優的選擇。

本條目由以下用戶參與貢獻
洛洛,funwmy,角度盧武鉉,鱸魚,林巧玲。



開始留言:(注意!!!留言請勿超過300字)

言者: 性別: 年齡: 星座: 地區: 心情:

 

連結: 密碼:       


分享funP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plurktwitter

這是本區第271篇貼文  貼文時間: 2014年6月19日星期四 15時49分58秒   小編:MagicLin in 新竹市 歡喜貼文

最新更新頁面 上一層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到本頁頂端 

|我是誰|我的最愛|一些照片|好文章|生活知訊|討論留言板|寫信給我|首頁|